威海薪火红色文化培训中心

专注党性教育培训 红色文化传承

全国统一服务热线:

13361190723 13361190723
当前位置:主页 > 基地介绍 > 威海基地 > 高质量发展 >

威海市:“信用+”激发社会治理内生动力

文章出处:未知 人气:发表时间:2022-03-20

在山东省威海市,信用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德修养,更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。
 
把群众和市场主体的参与感、获得感和体验感作为目标导向,威海将信用作为“治理现代化”重要切入口,立足打造“威海特色”破题信用治理的新场景和新应用,持续补齐信用“五进”的差距短板,以“信用+”探索出一条具有威海特色的治理之路。
 
企业享受信用“体检”,群众获得“真金白银”,2021年,以“海贝分”为特色的信用应用场景扎实推进,信用体系市场化管理取得新成效,威海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步伐越发从容。


 
在“广度”和“深度”上做文章
 
信用对社会意味着什么?以往,这个答案可能只关系个人私德与品行,如今,信用已经成为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因子。
 
人无信不立,城无信不兴。古往今来,诚信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运行规则,无论是投资置业、贷款理财,还是市场交易、职业准入,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信用紧密结合在一起。信用不仅仅是简单人际关系,更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良好润滑剂。
 
作为首批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,威海市在全国261个地级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一直位居前列,抓住信用建设这个治理“风口”,威海拥有先人一步的良好条件。近年来,威海市又将信用列入“六治一网”市域社会化治理等重要事项,“信用+”应用,“海贝分”“信易贷”“信易游”等一系列措施已成为全省全国亮点。

成绩鼓舞人心,但从更长远的目标来看,实现治理现代化的目标,走出新的“全省特色”,仅仅停留在部分“亮点”上还远远不够。2022年,威海市将信用体系建设列入需要高度关注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,威海市领导也明确指出,“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,构建以信用为特色的综合治理体系”。
 
一只木桶的容量,往往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;将“亮点”放大提升成为“特色”,同样需要在短板上下功夫。
 
2021年上半年,威海市社会信用中心里最“流行”的词,就是“对照”。从2021年春节假期回来,各科室就开始对照“治理现代化”的任务目标,以及江苏苏州、浙江杭州等信用治理先进城市经验做法,“比着尺子量不足”,对全市信用建设进行彻底检视。
 
仔细对照之下,被“覆盖”的问题逐渐显现——威海市信用“五进”不平衡,尤其以企业推进阻力较大;“海贝分”的应用经验已经推广,但还不够普及,需要聚焦群众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再下功夫……“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,那就是威海市用‘五进’的工作广度和深度还不够。”威海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、副主任,威海市新旧动能办专职副主任刘青说。
 
很快,《2021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》在第一时间出台,企业信用修复、“海贝分”、公共信用信息一体化等重点工作逐一明确。拓展“广度”,开掘“深度”,成为2021年信用体系建设的主线。


信用“进得去”也要“用得上”
 
2021年6月,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传来消息:全省企业信用管理试点城市张榜公布,威海成功入选,再次跑在了全省信用推广的前列。
 
站在“前列”回头望去,是威海一年以来对于“五进”广度的持续用力——盯准信用进企业效果不明显这个当前信用建设的共性问题,跳出传统“就宣传言宣传”的固有思想,用一系列迅速且有效的行动解决企业问题,送去“真金白银”,彻底解决小企业“不知情”,大企业“不想用”的阻碍。
 
一时间,三大主要行动迅速展开,新措施新政策陆续出台,威海面向信用进企业展开强力攻坚。
 
借入选全省试点契机,在威海全市范围内首批确定54家试点企业,委托专业信用机构参与指导,编写了《威海市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指南》,在员工管理、合同管理等方面引入信用手段,助力企业防控风险,让企业尝到“信用甜头”。
 
重点领域信用修复攻坚月活动开展以来,由威海市社会信用中心组成的培训队伍或“面对面”现场授课,或“手把手”走进企业内部,对全市1400家重点企业进行梳理和检查,引导带动其他企业关注信用。2021年以来,累计指导1100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,减少企业发展阻碍。
 
大力推广“信易贷”融资模式,引导企业入驻国家“信易贷”平台和威海市“信财银保”平台,新增信用贷款规模持续保持山东省第1位,威海市“信易贷”工作典型做法受邀在全国“信易贷”现场会上发言。
 
信用“进得来”,关键还要“用得上”。威海市并不缺少经验和尝试,为什么群众体验感获得感不够强?说到底,就是信用进得“不够深”,群众的参与度不够高。
 
为此,威海市在信用惠民前后两端共同发力,聚焦小切口推出一系列新的应用场景。从明确问题到开展行动,威海发掘信用“五进”深度的举措准确而务实。
 
政策前端,将“海贝分”表彰奖励机制从193个增加到556个,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“海贝分”范围,出台“疫情防控志愿服务”双倍计分的激励措施,让更多诚实守信群众的“海贝分”不再停留在基础分数上。
 
惠民的后端,协调13个部门新增15项信用惠民政策,累计达到498项,信用惠民消费券、信用积分消费券等“看得见”的优惠,成为群众津津乐道的话题。
 
身边的信用不仅“更好用”,而且“更有用”,这是市民张志刚2021年底的感触——靠着“海贝分”AAA等级,成功申请了300元的“信用暖气补贴”。原本“停留”在手机上的信用档案,转化成了眼前的真金白银,短短一个月吸引20万市民关注。
 
为让市民拥有更多获得感,眼下,威海市正在借鉴杭州“钱江分”的推广应用方式,结合实际筛选了12个与群众日常生活相关的契合点,部门主动“上门”对接近80家商户和社会机构,共同探讨可能落地的“信易+”惠民场景。“我们还将探索‘海贝分’交由第三方机构管理,引入更多包含服务履约、社会治理和社会商圈等市场化、社会化应用。”刘青表示。


 
信用治理带给群众更多幸福感
 
2021年底,“威海信用”又一次掀起高潮:乳山市获批创建省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城市。
 
荣誉的背后,是威海市将信用体系作为破解全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的不懈推进。信用“五进”这一年间,威海市信用应用场景得到持续优化扩展,越来越多“一诺千金”的现实,正在为群众带来满满的获得感。
 
获得感,源自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“真金白银”。
 
当下的文登区家纺商场,每天都有十余位居民说着“海贝豆”的“暗号”。将信用惠民场景搬到“线上”,信用积分“码上见”,带来群众收获的“马上见”——2个月时间,近40家商家和企业入驻平台,累计投入免费商品或服务价值2000余万元,10余万人次享受到了信用红利。
 
买车有优惠、贷款免担保、取暖可打折、住院抵押金……2021年,一系列信用应用场景正在逐渐具象化,成为威海市群众茶余饭后的话题之一。威海全市多部门联合发布66项信用惠民措施,应用场景2750处,设立信用基金6700万元,“信易贷”平台发放信用贷款持续增加,“守信者得实惠”的理念已深入人心。
 
在社区农村一线,这种获得感则更加真切和踏实。
 
说起身边风气的变化,荣成市河西社区夜巡志愿者唐冰感受最深。以前夜巡需要解决的乱扔垃圾、乱停车甚至吵架等问题,如今都消失不见了,“信用进社区以后,居民素质提升了,邻里也变得更和睦了。”
 
将环境整治、精神文明、遵章守纪等纳入信用管理,“信用+志愿服务”“信用+网格治理”,一系列“信用+”的应用下,信用建设正在融入更深层次的社会治理,照亮“法律管不到、道德约束不了”的社会治理盲区。
 
越来越多“因信而来”的志愿者身影也出现在威海的大街小巷。威海全市信用进社区覆盖328个社区,覆盖率达到100%,7000多名网格员与67.7万名志愿者活跃在全市大街小巷,将文明志愿之风吹向全市。
 
目前,威海市105万条“海贝分”加分信息中,志愿服务占据48.5万条,接近总数一半。信用,这个原本无形的道德概念转化为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治理效能,推动城市文明由“外在行为”向“内在修养”拓展延伸。
 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