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城”带全域 威海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
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全域铺开,高能级平台和人才高度集聚、海洋科技成果不断涌现、海洋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……2021年,威海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元,占GDP比重突破35%。
在不断拓展的向海蓝图中,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建设新局面打开,威海在新一轮海洋竞争中抢占先机、赢得主动。
国际海洋科技城成型起势,“蓝色硅谷”加速崛起
从集聚哈工大海洋智能装备研究中心、山大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等高校资源,到引进航天科工、中关村发展集团等国企央企,再到落户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(威海)中心等国字号平台,曾经的“老渔港”完成了创新平台不断升级的“大满贯”,硬核实绩证明,国际海洋科技城已经成型、起势。
站在海洋经济转型的风口上,威海以更高站位、更广视野重塑发展理念——按照“一城三核、科技引领,多区布局、链式贯通,条块联动、全域覆盖”思路,全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。
2021年初,威海将海洋经济转型升级作为需要高度关注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,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工作推进专班元旦入驻,确定了22项重大事项,明晰了发展路径。
政策加载体的组合拳让“千里海岸线”释放出强大的虹吸效应,汇聚各类创新资源。站在“巨人肩膀”上,三大海洋经济板块全面起势。
坐拥资源矩阵,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喷涌勃发,原创性系统性重大创新成果不断产出,担负“问海”使命,威海底气十足。
打造蓝碳发展策源地,输出更多“威海方案”
从踏足蓝碳这片“无人区”开始,一场自上而下的全新探索接连开展,威海在先试先行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“打法”。
借势,在碳达峰、碳中和背景下,出台《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》,提出到2025年底,蓝碳经济将在全市海洋经济中占比超过30%。
借智,深度牵手高校院所,打造山东省海洋负排放焦念志院士工作站、唐启升院士工作站,中科院威海海洋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投入使用,中科院智慧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联合实验室落地。
借力,与荣成成山湾世代海洋科技公司合作,打造围隔海上实验平台,监测海带养殖有效碳汇数据,为太平洋学会团体标准申报提供数据支撑。
实践证明,这套作战方法行之有效,“蓝色探索”不仅实现“从0到1”突破,更在发展中频现“高光时刻”。
“今年威海将在蓝碳交易上争取实现新突破,争取形成国内首例海草床碳汇交易,并尝试开展公益种植活动,利用环保公益新途径,探索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,为蓝碳经济发展输出更多威海方案。”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丛永平说。
瞄准战略新兴产业,全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
在经略海洋的征途上,威海正以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,加快海洋优势产业转型升级,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,全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。
巩固好、发挥好、转化好传统优势。养殖从被动粗放走向精致发展,威海新增5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和1个水产新品种,全市年培育苗种440亿单位,海水养殖良种覆盖率达到70%以上,处于全省、全国前列。
瞄准战略新兴产业,不断在蓝色宝库中掘金。深耕海洋装备产业,30个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全部通过验收,累计完成投资14.5亿元。挖潜海洋生物产业,好当家海参精深加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,人生药业新药FVF入选“蓝色药库”计划,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。
在不断延伸海洋产业链条中,威海“大海洋”产业生态圈正在构成。
海洋贸易加速膨胀,直接销售额突破3.4亿元,威海荣成现代海洋冷链物流产业集群入选省新旧动能“十强”产业“雁阵形”集群。
海洋文旅引领热潮,在全国首创“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”,推出20条精品线路和100个打卡点,创新打造“环游威海湾、海上看威海、海上看山东”三条线路,填补山东海上休闲旅游航线空白。
这是威海海洋产业走向世界的缩影,2021年威海新开通3条海上航线,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10.62%、9.9%。以蔚蓝海洋为纽带,蓝色“朋友圈”越来越大。
蓝色波涛奔腾,不舍昼夜。逐梦深蓝,威海正拓宽“蓝色大道”,抢占蓝色产业新高地,以锐不可挡的前进魄力,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威海力量。
同类文章排行
- 威海市首批红色胶东革命历史印迹名录公布!
- 为什么互联网产品越来越难做了?
- 郭永怀故居正式开放 永怀教育学院同日揭牌
- 郭永怀故居正式开放 永怀教育学院同日揭牌
- 威海市第三批红色胶东革命历史印迹名录公布!
- 威海市第二批红色胶东革命历史印迹名录公布!
- 为什么大公司的高管们都爱练咏春?
- 威海市首批红色胶东革命历史印迹名录公布!
- 威海市第二批红色胶东革命历史印迹名录公布!